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生产中,板式热交换芯体在热管理设备中易出现换热效率不足、与设备工况适配性差等问题。需满足不同电池类型的温度控制精度、抗介质腐蚀等需求,通过选用改性铝合金等适配材质、优化流道结构、匹配性能参数等方案解决,为设备稳定运行提供落地参考。
一、核心作用与关注焦点
在电池热管理设备中,板式热交换芯体是实现热量传递与温度调控的关键部件,直接影响动力电池充放电效率维持、储能电池长期运行稳定性等核心指标。行业内的关注焦点集中于换热芯体如何在不同电池生产场景下,既满足设备对换热速率的要求,又能适配复杂工况,避免因适配问题导致设备故障或电池性能受损。
二、问题、需求与解决方案
(一)核心问题
动力电池生产的极耳焊接环节与储能电池的模块集成过程中,板式热交换芯体常面临两大问题:一是在高温、多介质的工况下,换热芯体材质易被腐蚀,导致换热效率快速下降,无法将电池温度稳定在 25-35℃的最佳区间;二是芯体流道结构与设备的流体输送系统不匹配,造成压力损失过大,增加设备能耗,且难以实现 ±1℃的温度控制精度。
(二)需求拆解
从场景需求来看,动力电池生产对换热芯体的响应速度要求更高,需在极耳焊接的短时间高温过程中快速散热;储能电池因长期运行,对芯体的耐老化性、抗疲劳性需求更为突出。从性能需求而言,两类电池生产均需换热芯体具备良好的导热性、抗电解液与冷却液腐蚀的能力,同时需与设备的流量、压力参数精准匹配。
(三)解决方案
材质选型:针对腐蚀问题,选用添加硅、镁元素的改性铝合金作为换热芯体基材,其耐电解液腐蚀性能较传统铝合金提升 40% 以上;在储能电池热管理设备中,可进一步采用表面镀镍处理的改性铝合金,增强耐老化性,延长芯体使用寿命。
结构设计:结合动力电池生产的快速换热需求,采用波纹型流道结构,增加换热面积,流道间距设为 3-5mm,提升换热速率;针对储能电池的长期运行需求,优化流道分布,采用对称式设计,降低压力损失,使设备能耗降低 15% 左右。
性能匹配:根据设备的流体流量参数,确定换热芯体的流道数量与孔径,动力电池热管理设备中芯体流道孔径通常选用 8-10mm,储能电池设备则选用 10-12mm,确保与设备流体系统适配,实现精准控温。
三、细节拓展与落地保障
在落地过程中,需结合具体场景细化调整。如在高倍率动力电池生产线上,换热芯体需与设备的实时温度监测系统联动,通过芯体材质的高导热性快速响应温度变化;在大型储能电池储能站的热管理设备中,芯体安装时需保证流道进出口与设备管路的同轴度,误差控制在 ±0.5mm 内,避免因安装偏差影响适配性。此外,定期对换热芯体进行压力测试与腐蚀检测,可及时发现性能衰减问题,保障设备稳定运行。
四、总结
板式热交换芯体在电池热管理设备中的适配应用,需以场景需求为导向,通过材质优化、结构调整与性能匹配的综合方案,解决换热效率与工况适配难题。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精准适配,保障电池生产质量与设备运行稳定性,为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。